吸波材料在EMI電磁干擾防護中的角色
隨著電子產品朝高速化、微型化與高功率密度發展,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的控制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從伺服器、車用電子、5G基地台到醫療設備,電磁波雜訊若未妥善處理,不僅會造成系統訊號失真,還可能導致產品無法通過 EMC(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) 測試。而在眾多防護手段中,吸波材料(EMI Absorber) 已成為關鍵角色。
吸波材的主要功能,是將入射的電磁波能量吸收並轉化為熱能,而非僅僅反射。不同於金屬屏蔽材料會將電磁波反彈至其他區域,吸波材料能有效降低空間反射與共振現象,使整體系統的電磁環境更穩定。這使其特別適合應用在高頻模組、無線通訊設備、天線模組、或近場輻射環境中。舉例來說,5G手機與基地台內的射頻模組常貼附吸波片,以防止相鄰晶片間互相干擾;而在電動車的電池模組與逆變器中,也會利用吸波墊層減少功率噪聲對控制模組的影響。
吸波材料的類型與選擇要點
吸波材料的效能取決於其電磁特性、厚度與使用頻段。常見的材料分為以下幾類:
一、鐵氧體系吸波材(Ferrite Absorber)
這是最傳統且應用最廣的吸波材料。以軟性鐵氧體(如Mn-Zn、Ni-Zn)為主,可有效吸收低至中頻範圍(數十MHz至數百MHz)的雜訊。此類材料常用於電源模組、電纜外層或PCB背面,能抑制共模噪聲與電磁輻射。缺點是重量較高、厚度受限,且在高頻段吸收能力有限。
二、高分子磁性複合材(Magnetic Composite Absorber)
為了應對高頻應用(1GHz以上),工程師發展出以橡膠或樹脂為基材、混入磁性奈米粒子的複合型吸波材。此類產品具有柔軟、可裁切、黏貼方便等特點,非常適合貼附於IC模組、天線附近或金屬機構內部,用於吸收局部高頻雜訊。它們的吸收頻寬更廣,並能隨厚度調整吸收峰值頻率,是5G與AI運算設備的主流選擇。
三、導電碳材與奈米複合材(Carbon-based Absorber)
碳纖維、碳黑與石墨烯等材料因具備導電與吸能特性,逐漸成為新一代吸波解決方案。它們透過電流損耗與介電極化作用,能在高頻段(GHz以上)表現優異。這類材料同時具備輕量與柔軟優勢,可應用於穿戴裝置、通訊模組或微波雷達。
四、結構型吸波材(Structural Absorber)
此類吸波材將電磁防護功能與結構件整合,例如具備吸波塗層的塑膠外殼、導電泡棉或吸波導熱墊。它們能兼顧機構支撐與電磁吸收,特別適合車用與工業應用。
在選擇吸波材料時,工程師需考量以下要素:
工作頻段:確認吸收峰值與系統頻率是否匹配。
吸收效率:以反射損耗(dB)衡量,一般需達到 -10dB 以上才具顯著效果。
安裝位置:貼附在雜訊源附近(如時脈線、PA模組)最為有效。
溫度與環境耐性:高功率應用需選用具高導熱或耐熱性的材料。
五、應用與整合策略
在實際應用中,吸波材往往與屏蔽材、濾波器搭配使用,形成多層次防護。例如:
在伺服器主板上,吸波片貼於高速連接器與晶片上方,搭配金屬屏蔽罩。
在車用雷達模組內,吸波材與導電塗層結合,抑制內部共振。
在電源模組中,吸波片黏附於變壓器與電感上,可降低高頻噪聲傳導。
隨著5G、AI、EV與IoT設備對電磁環境穩定性的需求不斷提升,吸波材料的重要性持續上升。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聚焦於 輕量化、寬頻吸收、可印刷與環保製程。對設計工程師而言,了解不同吸波材的特性與應用策略,不僅有助於通過EMC測試,更能讓產品在高頻、高效能環境下穩定運作。